胡厚宣
胡厚宣(1911~1995)甲骨学家、史学家。幼名福林,1911年12月20日出生在河北省望都县大王庄一个生活清苦的教师之家。自六岁入保定第二模范小学,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培德中学,中学四年的八个学期中科科考试名列第一,学校因此破例拨下专项资金供他大学的学费。1928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,两年后顺利升入史学系。胡厚宣自40年代起即饮誉海内外历史考古学界,他不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辉煌成绩,也给后人留下良多珍贵的文化财富。1995年胡厚宣长逝,学术之功却永世长存。
胡厚宣在1934年从北大毕业后,加入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安阳殷墟发掘团,参加梁思永主持的殷墟第十次发掘。后参加整理殷墟历次发掘的甲骨文,并为《殷墟文字甲编》作过全部释文。1940年胡厚宣应顾颉刚之聘转籍齐鲁大学,先后出任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中文系、历史社会系两系主任。7年后,他改任复旦大学教授,兼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。他研究甲骨,力图材料齐全并结合商史与商代遗迹、遗物进行研究,对商代卜龟来源、记事刻辞、四方风名、农业生产、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上的一些问题都做过专题研究。胡宣厚在1956年奉调转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,为郭沬若主编的《甲骨文合集》的编纂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。从1961年开始,胡宣厚正式搜集资料,20多个寒暑期间,他跑遍了中国的各个城市,征集了90个单位和数十位私人收藏的甲骨数据,经过一系列有系统的研究整理,到1983年才终于编印出共收甲骨41,956版,分十三册巨册,体系完备的皇皇巨著《甲骨文合集》。与此编辑的同时,他还相继发表、出版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著。终其一生,他总共发表、出版学术论著170余种,可真是著作等身的学术巨匠。
1995年4月16日,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在北京逝世,终年84岁。
(责任编辑:叶微)